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 > 正文

今亮点!指甲下面突然出现“黑斑”,该不会是得了灰指甲吧?

  • 2022-11-08 15:59:21 来源:科普中国网

灰指甲在医学上被称为“甲癣”,是指甲伤口处感染了真菌造成正常指甲结构被破坏的现象。

但很多人只知道灰指甲的传染性,却不了解灰指甲的具体症状是什么。有些人突然发现脚趾甲底下出现一块“黑斑”,便以为自己患了灰指甲。但事实上,这种“黑斑”并不是灰指甲。那么,这种“黑斑”究竟是什么?灰指甲又有哪些症状呢?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资料图】

一、甲下出血勿错判

一般情况下,穿鞋挤脚或长时间下坡的人,脚趾甲底下容易出现“黑斑”。这是因为脚趾长期在挤压的刺激下,会导致脚趾甲下面的局部小血管破裂,从而出现甲下淤血肿胀,即一块“黑斑”。

甲下出血通常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用治疗,一个月内出血点的颜色就会逐渐变浅直至消失。

但灰指甲就不一样了,它的发病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不会一夜之间就形成,且会延续数月到数年。灰指甲属于较为难治的顽固性慢性传染性疾病,不能自愈,患者需要去医院进行抗真菌治疗。

那么,得了灰指甲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灰指甲的主要表现

灰指甲的主要表现有指甲增厚、色黑灰或出现黄白斑点,失去光泽。根据皮肤癣菌的侵犯部位和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

1.白色浅表型灰指甲

甲板浅层有一个或数个点状或不规则状白色浑浊,可逐步扩大后进行融合并变为浅黄色。指甲质地较脆而易碎,且表面无光泽或稍有凹凸不平。

2.远端侧位甲下型灰指甲

指甲增厚,甲板变成灰黄色还呈浑浊状态,质地越来越脆,且容易破损。此外,指甲还可呈虫蛀状,使得甲板表面凹凸不平。

3.近端甲下型灰指甲

甲半月,也就是指甲底部的月牙处出现白斑,之后进一步进展为甲半月、甲根部粗糙肥厚。指甲表面也出现了凹凸不平,且容易破损等。

4.甲板内型灰指甲

甲板呈白色或灰白色,无其他明显症状。

5.全甲毁损型灰指甲

整个指甲甲板出现增厚情况,颜色呈灰黄色或灰褐色,甲板可能出现部分或全部脱落等[1]。

因此,如果你的指甲开始增厚,还呈灰白色,或指甲变得粗糙,甚至出现破损,最好尽早到医院进行检查,看看是不是患了灰指甲。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对灰指甲说不

预防灰指甲需要时刻注意以下几点:

1.灰指甲往往继发于手足癣。手足癣是由真菌感染导致的,如果患者的指甲在这个时候不小心受到了损伤,真菌便会顺势侵入指甲内部,从而引起灰指甲。因此,预防灰指甲一定要重视手足癣的防治。

2.不互借生活日用品。如穿在脚上的鞋袜等私人物品不要与他人合用,防止间接感染的发生。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注重脚部的清洁卫生。

4.多汗者在夏季来临时尤其要注意预防灰指甲。此类人群可以选用一些抑制局部出汗的产品来保持干燥、卫生。

5.一定要多加注意环境卫生,让致病真菌没有可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被褥可以拿到阳光下晾晒,床单和内衣要定期清洗,保证没有真菌的存在。

6.增强机体抵抗致病真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加强体育锻炼,在营养方面也需要注意,这些都可以提高机体抵抗致病真菌的能力。

灰指甲患者在治愈后也应预防再次被感染,最好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加注意:

1.自身感染

有些患者的灰指甲虽然治愈了,但没有同时治愈手足癣,这就导致可能再次患上灰指甲。

2.未巩固用药

有些灰指甲患者在治疗后期自认为患病指(趾)甲完全治愈了,便停止了用药,但还应巩固用药一段时间,防止灰指甲复发。

3.指甲营养不良

如果指甲营养不良,也会使灰指甲复发。因此,保证指甲营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灰指甲复发的可能。

4.化学物质刺激

长期接触汽油、油漆、洗涤剂和强碱性肥皂等物质,会让正常指甲甲板表面的酸碱度和防御能力降低,从而让致病真菌找到可乘之机。

总之,灰指甲一旦患上很难在短时间内治愈,故要多注意个人卫生,时刻提高防范意识,既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而患上灰指甲也不要担心,积极配合治疗,痊愈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梦龙.小小灰指甲,想彻底治好不容易[J].人人健康,2022(14):20-21.

审核:张书元 北京华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医院 主任医师

标签: 突然出现 主要表现

推荐阅读

今亮点!指甲下面突然出现“黑斑”,该不会是得了灰指甲吧?

指甲下面突然出现“黑斑”,该不会是得了灰指甲吧?一、甲下出血勿错判,二、灰指甲的主要表现,三、对...

微速讯:北半球今冬或出现流感高峰,专家呼吁关注流感新冠叠加风险

“世界流感日”科普宣传与学术会议上,多名院士专家提示公众加强防范,并呼吁业内人士对新冠肺炎疫情期...

环球微速讯:啥?生气也能把自己气中毒了?

为了自身健康着想,希望大家都能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哟!

视点!益生菌对预防儿童泌尿系感染有效吗?

近年,学者对人体共生菌群、人体微生物组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健康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大健康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