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是一种小动脉病变堵塞,为患者脑部缺血梗死后留下的不规则微小腔隙,主要由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血管炎等疾病因素引起。该病经过规范、及时的治疗后可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病死率与致残率低,但是容易出现再次梗塞。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资料图片)
一、“腔隙性脑梗塞”病因及诱发因素
“腔隙性脑梗塞”主要因多种因素作用于脑部小动脉而导致疾病发生,例如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壁玻璃样变、动脉硬化、纤维样坏死等。糖尿病可以造成血管组织结构异常。病变小血管变窄、血流减少是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基本病因,血栓形成、微小栓子脱落堵塞血管后,会导致原本狭窄的血管更加狭窄,血流进一步减少。基础疾病、生活因素均可诱发“腔隙性脑梗塞”。高血压是引起“腔隙性脑梗塞”最常见的疾病诱因,会增加患者血管脆性。高血脂可以使得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风险提升。糖尿病可引起小血管炎症。睡眠呼吸暂停症状可加重血管壁病变。心衰、心律不齐等心血管疾病容易形成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塞”的多发部位时脑部深穿支的终末动脉,梗死范围一般比较小,通常为多发性特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腔隙性脑梗塞”典型症状是什么?
“腔隙性脑梗塞”的典型症状表现通常为多种综合征,包括纯运动性轻偏瘫、构音障碍、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偏瘫等。纯运动性轻偏瘫比较常见,栓塞部位在脑桥、内囊、放射冠等位置。病变发生后对偏瘫侧的肢体和脸部有很大影响,但是不会出现感觉、语言以及视觉障碍。构音障碍的梗塞部位通常在基底节、内囊。患者发病后出现发音困难、吞咽障碍。同时会发生病变对侧面瘫,手部无力、精细运动障碍等。纯感觉性卒中较为常见,梗塞部位在丘脑腹后外侧核,患者发病后出现偏身感觉障碍、感觉异常。共济失调性偏瘫的梗塞部位在皮质下白质、基底节、内囊,轻偏瘫为主要症状,偏瘫一侧的肢体共济失调,上肢轻、下肢重为主要表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腔隙性脑梗塞”快速诊断
“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原则是早诊断、早治疗,患者需要在出现“腔隙性脑梗塞”相关症状表现后,及时就医接受系统、全面检查,确诊后积极治疗。通常情况下,患者发现自己肢体运动障碍或者感觉障碍后,需要及时就医,并准确、如实自述症状,告知医生病史。医生通过体格检查、症状观察等,可以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医生会判断患者是否为脑卒中,出血性还是缺血性,是否为“腔隙性脑梗塞”,病变部位和范围如何,病因是什么。基础检查后,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包括CT、磁共振成像、颈动脉彩超、脑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等。
四、“腔隙性脑梗塞”如何治疗?
“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可以分为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一般治疗指的是基本生命体征位置、治疗基础疾病,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对于无法自主呼吸的患者需要及时开展气管插管或切开,给予气道支持、吸氧,保持呼吸通畅。患者患有高血压并且为主要病因,需要对患者缓慢降压,密切监测血压。低血压者可以适当给予扩充血容量。如果患者血糖水平比较高,或者为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给予降血糖治疗,维持血糖平稳、在正常范围内。患者发生低血糖情况时刻给予葡萄糖口服液,或者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颅内压高的患者在医嘱下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降低颅内压,预防脑水肿、脑疝。对吞咽困难的患者打鼻饲或者建立胃造口,形成营养通路。患者出现发热、感染现象,可以使用冰帽、酒精擦拭全身等物理方案进行降温。酌情对患者使用抗生素抗感染。监测患者水电解质,给予针对性治疗,纠正水盐平衡。
“腔隙性脑梗塞”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降纤治疗。溶栓治疗是当前临床上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的主要手段,常用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溶栓治疗时,时间窗十分重要,尿激酶溶栓有效时间窗为6小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有效时间窗为4.5小时。对“腔隙性脑梗塞”溶栓治疗基础上,需要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进行抗血小板治疗,避免血小板聚集而再次形成血栓。必要时给予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对患者凝血情况进行密切监测。抗凝药物禁止在溶栓治疗24小时内使用,也不可以在急性发作后立即使用。对于高纤维蛋白血症患者可以在溶栓治疗后使用降纤酶与巴曲酶等药物。康复阶段需要对患者使用具有保护神经作用的药物,例如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等。病情严重患者需要及时手术治疗,例如脑干梗塞或者出现急性大出血,首选介入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是一种小动脉病变堵塞,为患者脑部缺血梗死后留下的不规则微小腔隙,主要由高血压、糖...
痰液的11种颜色、3种性状,帮助临床快速“以色识痰、以痰辨病”
近视的影响真有这么多吗?真的!一、近视发病率,二、近视与其他眼部并发症,三、近视与心理健康,四、...
激光,牙周病治疗的利器,激光与牙周脓肿,激光与牙周刮治,激光与特殊人群的治疗
体检报告看不懂?这些指标帮你读懂肝功能,一、损伤指标,二、合成功能,三、解毒功能,四、转运功能